中國互聯網該如何提網速降資費
其實,“假寬帶”并非新現象。去年12月的《中國寬帶用戶調查》就顯示,絕大部分用戶在使用“假寬帶”,即實際寬帶下載速率低于運營商提供的名義寬帶速率,超過半數用戶上網平均速度達不到標定速度。換句話說,網民在帶寬上花的錢有一半是冤枉錢。
當然,眾多寬帶運營商是從不承認有“假寬帶”的。但即便其標榜的“真寬帶”,也快不到哪去。2011年中國信息化藍皮書顯示,我國寬帶速率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1/3,全球寬帶接入平均水平為5.6M,而中國平均下行速率僅1.8M,排名全球第71位。
“真寬帶”的速度本已讓人唏噓,而今再遭“假寬帶”摧殘,中國寬帶速率又該慢到什么程度?
租的是寬帶,上網卻是“龜速”,這足以讓人煩躁惱怒,而更讓人郁悶的是,如此慢的網速,資費卻不低。據稱,中國內地網民寬帶支出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3~4倍,是中國香港特區的469倍。
中國互聯網多年來發展迅猛,網民數量已達5.3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39.9%。如此巨大成就的支撐居然是“龜速”與高資費,真不知是該感謝互聯網魅力無窮還是感謝中國網民溫良厚道?
自然,無論網速慢、資費高還是“假寬帶”,各方都能馬上找出病因:如運營商壟斷、消費者維權渠道狹窄等等。這確實觸及了問題實質,但似乎并非核心。根本問題在于,作為電子信息業的一部分,互聯網及寬帶運營與路橋收費一樣,還是一項生意,是“搖錢樹”。只要生意依然、利益存在,所謂打破壟斷、加強公益訴訟等提高網速、降低資費的“藥方”,都只是空話。
而在國外,互聯網及寬帶已被重新定位。如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哈瑪德·圖雷將其“看作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就像道路和水一樣”;而聯合國有關委員會宣告,寬帶接入是一項基本人權,同醫療、住房、食品一樣須予以保障;芬蘭和愛沙尼亞則立法規定,享有互聯網接入是基本人權。
不論視作基礎設施還是基本人權,都意味著,在西方,互聯網及寬帶接入已被賦予公益屬性,關注的是人的發展、社會發展,而不再是盈利工具。這點,值得致力于打造信息社會的中國借鑒——當然,最直觀的成果是能馬上提高網速、降低資費。
實際上,中國對電子信息業、互聯網及寬帶的發展一直很重視。繼2009年電子信息業入選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后,上月又印發了《國家寬帶網絡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后者更提出要“面向2020年100M寬帶接入的重大需求”。
只是,這兩個規劃仍著眼于產業發展、經濟發展,而很少關注人的發展、社會發展。互聯網及寬帶如同千百年前的紙墨筆硯,與人及社會的發展已密不可分,應從以人為本的戰略高度對其全新定位,并用公益屬性取代其經濟屬性。否則,即便2020年技術上實現了100M寬帶接入,用戶上網也還會遭遇“假寬帶”和“龜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