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
你每天經過街頭報刊亭時能買到不記名的電話卡號嗎——能。
你手機里是否經常收到詐騙短信、垃圾短信——是。
你身邊的人當中有因詐騙短信上當受騙的嗎——有。
這些肯定答復的背后,隱藏著一個社會問題——是否立法規定電話實名制。而這個問題于工信部正在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定(征求意見稿)》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4月10日到5月15日,工信部發布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工信部表示,此舉是為了保護電信和互聯網用戶的合法權益,貫徹落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促進電信和互聯網行業健康發展。
個人隱私保護成普遍擔心問題
征求意見稿明確,本規定所稱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是指電信業務經營者為用戶辦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含無線上網卡,下同)等入網手續,在與用戶簽訂協議或者確認提供服務時,如實登記用戶提供的真實身份信息的活動。
“去年年底通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第六條已經明確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為用戶辦理網站接入服務,辦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等入網手續,或者為用戶提供信息發布服務,應當在與用戶簽訂協議或者確認提供服務時,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因此在我國,網絡實名制已經是現行立法的明確規定,工信部起草的征求意見稿在電話網絡實名制方面,是對前述決定的細化規定。”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講師孟強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實行電話網絡實名制,對于一些以電話為媒介發生的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偵破、找到侵權人或犯罪嫌疑人,確實有很大幫助。例如電話詐騙、垃圾短信騷擾等,通過電話網絡實名制的實施,能夠提升治理的效果。
“實施電話網絡實名制的前提是切實保護用戶隱私。”孟強坦言,對于電話實名制,一般人最為擔心的是個人隱私能否得到有效保護。他認為,這種擔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電信業務經營者(甚至電信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會不會利用他們所掌握的成萬上億的用戶真實資料而從事違法犯罪行為?第二,電信業務經營者會不會因某些有權勢財力之人的施壓而將他人真實資料對其透露、泄露,致使第三人受到非法打擊?第三,電信業務經營者對于用戶的真實資料是否采取了嚴密的保護措施,而不會輕易遭到第三方對保護系統的攻擊、破解和竊取?這三方面的問題不解決,人們的擔心便不會消解。
北京市高通律師事務所律師馬蘭表示,每個人對個人隱私的泄露都或多或少有所擔心,隨著電子設備的普及和發展,以及個人信息泄露風險的增大,對泄露個人信息構成犯罪的個人和企業,應當用法律的手段予以制裁。
配套立法及切實執行是癥結
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志雄說:“電話網絡實名制,理論上對于防范和懲治騷擾電話(短信)和詐騙電話(短信)會有一定的作用,但發揮這種‘理論上’的作用需要一系列配套條件,包括:對騷擾電話(短信)和詐騙電話(短信)的明確界定以及相應法律責任的具體規定(目前,我國短信平臺、400電話的使用門檻都非常低且缺乏有效監管)、對偽造身份證行為的打擊以及對電話網絡實名制本身的切實執行(電信業務經營者出于擴大市場份額的考慮,往往并沒有足夠的動機來執行這一實名制)等等。”
“電話網絡實名制立法本身未必存在多大難點,相應的配套立法和有關立法的切實執行才是這一制度能否取得預期效果的癥結所在。”黃志雄說。
規定應體現權利和義務對等
征求意見稿第六條明確,電信業務經營者為用戶辦理入網手續時,應當要求用戶出示有效證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用戶應當予以配合。用戶委托他人辦理入網手續的,電信業務經營者應當要求受托人出示用戶和受托人的有效證件及用戶的委托書,并提供用戶和受托人的真實身份信息。
“現代社會,個人隱私受到保護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個人生活的安全和安寧,是人們追求的基本目標。如果不解決好用戶個人隱私的保護問題,電話網絡實名制雖然能遏制電話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卻又會引發個人隱私受到侵害的違法犯罪行為,而后者可能危害更甚。”孟強說,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工信部的征求意見稿將提供真實有效身份信息作為用戶與電信業務經營者締結合同的前提進行規定,使得用戶負有必須提供真實有效身份信息的義務。用戶承擔了這一合同義務,則有權要求電信業務經營者承擔保護用戶個人隱私的義務;當電信業務經營者違反該義務時,應承擔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
孟強認為,工信部的征求意見稿強調了電信管理機構對電信業務經營者的監督檢查及處罰的權力,對于罰款金額都作出了詳細規定。相比較而言,征求意見稿卻沒有在用戶個人隱私的保護上多做著力,僅僅作了宣言式的規定,對于用戶隱私的具體保護措施、保護不力時的法律責任、是否需要預設賠償專用資金等,均未作任何規定。因此,工信部應當多考慮用戶的權益保護,對征求意見稿作出相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