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書生的三次物流創業
發布日期: 2011-11-14 稿件來源:網絡 發布:提俊男 閱讀次數:2212 次
1999年的“72小時網絡生存大賽”可以算是電子商務的啟蒙。這場“電子商務啟蒙運動”無意中給了李平義靈感。當時都說電子商務三大瓶頸,安全、支付和物流,于是上海鐵道學院運輸管理專業畢業的他抓住“物流”的機會,2000年與一個澳洲人合作,開發物流軟件,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創業。
2年后,因為與合伙人的不同意見他退出,成立了賽勤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底,賽勤業務逐漸萎縮而退出市場,“我什么也沒拿到,就只積累了點經驗”。李平義說。
那時候國內很多城市最大的物流企業都買了他的軟件,但他發現這些物流公司存在很多問題,如花很多錢買的系統不會用、流程很亂很無效、服務很被動總是被投訴。他覺得這些問題他可以嘗試突破,“一來我們自己做軟件,系統做的很好,二是我們可以把系統和流程結合起來,三是我們對服務有概念,我們愿意讓服務有價值。”就這樣,以這三個問題為切入點,他與在賽勤結識的肖勇民于2006年創立了發網。他做總經理,肖負責運營和技術。
發網,字面意思是“發貨的網站”。李平義建立發網之初,是想依托曾經的軟件優勢,做一個供中小商家和物流公司交互信息的平臺。“那時候每天到批發市場發傳單,讓商家要發貨就到發網來發,然后讓物流公司在發網上找信息,讓發網做個信息中介平臺。”
然而,事實證明,這只是李平義的“異想天開”。“商家在發網發了信息,但沒有物流接招啊,因為物流沒有習慣上網,他覺得我打個電話多方便啊。所以后來他們都不發了,我們就去做了呼叫中心,讓商家打給我,我再打給物流。”
當商家與物流逐漸熟悉而結成了“親密”的合作伙伴關系后,曾經的“媒人”就被遺忘在角落了。
發網最初的模式設想宣告失敗。
雖然這次探索失敗了,但李平義看到了新的曙光。
2008年,電子商務發展迅猛,李平義將目光轉向電商企業。借著電商發展的春風,發網找到了正確的路。先是為一些中小B2C網站,如賣特產、手機的供應商提供配送服務,2009年,發網將客戶拓展至淘寶商城和京東等B2C平臺上的傳統品牌商家,同時開始運行倉儲業務,幫助傳統商家建立倉儲和全國配送的電商物流體系。
2009年,發網開始實現盈利,近三年營業收入以超過300%的速度遞增。
此時,在物流領域坎坷創業十多年的李平義,似乎才真正找到了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