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轉型之路分析
加入世貿的十年,可以說是我國機械工業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這十年,我國機械工業整體實力得到大幅提升,跨入世界裝備制造業大國行列,與世界經濟相依相存。另一方面,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和企業“走出去”引發的貿易摩擦和糾紛也逐漸增多,外資進入和并購我國制造企業帶來的隱憂也日益顯現。
機械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入世為產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和挑戰。站在十年的歷史節點上,機械工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搶占國際競爭的戰略高地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制造大國名副其實入世十年,我國機械工業一直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勢頭。2001~2010年,我國機械工業總產值從1.44萬億元增長到14.38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5%;規模以上企業數從3.36萬家增加到10.4萬多家。我國進入世界機械制造大國的行列。
其中,機械產品外貿出口做出了重要貢獻。2010年機械工業外貿出口為2584.8億美元,是2001年348億美元的7.4倍。2006年我國機械產品進出口首次出現貿易順差,結束了建國來的逆差局面。2008年我國機械工業外貿順差為477億美元,達歷史最好水平。
產業發展質量不斷提高。2010年我國機械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74萬億元,約為2001年的8.45倍;行業新產品產值從2005年的7079億元增至2010年的2.72萬億元,增長近3倍;2010年1~11月實現利潤8983.93億元,為2001年的12倍。
產業結構布局持續優化,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產品結構由低端向中高端發展,機床向數控、精密、高效及大型化發展,電工裝備、工程機械等基本適應了國民經濟與市場的需求,一批高端農機裝備研制成功。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的比重從2006年的29.42%提高到2010年的52.18%,逐步成為發電設備的主導產品。
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十年間,“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共評選表彰優秀創新成果2492項??萍紕撔氯〉靡淮笈鷺酥拘猿晒灾餮邪l的3.6兆瓦、5兆瓦風電新機型紛紛問世;自主研發的1.5萬~1.65萬噸自由鍛壓機、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裝備、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裝置關鍵裝備、70萬千瓦混流式水輪機組、百萬噸乙烯裝置用裂解氣壓縮機、大型泥水平衡盾構機、硬巖掘進機、推土機、超重型機床等高端裝備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機械工業地位和作用日趨顯著。十年間,大批機械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發電設備占世界總產量50%左右,數控機床2009年以153億美元產值位居世界首位。此外,農業機械、摩托車、內燃機、裝載機、汽車起重機、軸承等眾多產品產量位列世界前茅。
嚴格履約互利共贏
回顧入世十年歷程,我國嚴格履行入世承諾,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并且提前實現了入世承諾。
我國自2002年起逐年調低進口關稅,關稅總水平由15.3%調整至目前的9.8%,農產品平均稅率由18.8%調整至目前的15.2%,工業品平均稅率由14.7%調整至目前的8.9%。工業品中,我國降低了小轎車等42個汽車及其零部件的進口關稅稅率,最終實現了汽車及其零部件的降稅承諾,我國汽車整車及其零部件稅率分別由“入世”前的70%~80%和18%~65%降至25%和10%。
逐步放開外貿經營權。我國于2004年7月1日起,提前半年履行了放開外貿權的承諾,取消了實行50年的外貿權審批制,對外貿易經營者開始實行登記備案制度。
知識產權執法力度加強。加入世貿后,我國建立了行政和司法相結合的知識產權執法體系,形成了專門的商標、專利行政執法隊伍。
建立健全外貿法規制度。入世后,我國在集中清理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對與貿易有關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進行了調整。積極參與WTO貿易政策審議機制。在接受其他成員貿易政策審議的同時,積極對其他成員進行貿易政策審議。我國在貿易政策審議中認真積極合作的態度,贏得了成員和媒體的廣泛贊譽。與此同時,竭力支持WTO遏制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后,為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中國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態度。
經貿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一方面,我國得以全面參與多邊貿易體制。另一方面,我國得以享受非歧視待遇,入世前雙邊貿易中受到的一些不公正待遇被取消或逐步取消。在不違背WTO規則的基礎上,我國不斷增強政府對外貿的宏觀調節作用和導向作用。
此外,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正式實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大而不強”問題凸顯
縱觀機械工業入世十年的發展,可以看出,我國機械行業較好地完成了量變、積聚能力的前期準備,為下一步實現質變、完成由大變強跨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雖已是機械制造大國,但大而不強。
目前,我國機械工業存在的問題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研發投入不足,共性基礎關鍵零部件和工藝技術發展滯后;市場競爭力不強,先進技術和高端裝備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改觀;產業增長方式較為粗放,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與工業發達國家同行相比差距明顯;現代產業體系尚未形成主導,產品實物經濟與制造服務經濟比例失衡;產業國際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利用全球資源和業內話語權與大國地位不匹配等。
而且,綜觀國內外形勢,我國機械工業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轉變發展方式任重道遠。第二,人民幣匯率升值、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上漲影響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且外商很難認同鎖定匯率的合同,我國企業往往難以與習慣于簽訂長期合同的歐美客商達成一致。第三,融資困難使中小企業陷入困境。導致企業資金短缺的原因還包括出口退稅回款速度慢、效率低等。第四,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日趨激烈。以美國為代表的部分發達國家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實施的貿易救濟調查不斷增加,使我國成為國際貿易摩擦的最大受害國。與此同時,美國、歐盟和日本聯手對我國匯率施壓,逼迫人民幣大幅升值。由于主權債務危機,歐洲部分國家經濟復蘇進程放慢,歐元將在一定時間內維持貶值走勢,使我國對部分國家的機械產品出口受到抑制。
完善政策加速轉型
站在十年的歷史節點上,要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加快推進機械工業轉型升級,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扶持與各部門的合力推進。
首先,要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推動機械工業轉型升級。要以實現產業結構的現代化為主攻方向,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發展高端裝備制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并重。
第二,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機械工業調整振興注入不竭動力。要加強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依托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提升重大集成能力。在充分發揮國家級科技創新機構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行業科技體系與平臺建設。
第三,把節能減排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促進技術改造與節能減排緊密結合,加快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可靠性,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產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減少污染和廢棄物排放。
第四,加快推進企業兼并重組,為優化產業布局創造基本條件。按照“優勢互補、資源整合、配套提升、做強主業”的基本方針,引導生產要素集聚。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加快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大力促進企業集聚發展。推進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的兼并重組,積極穩妥地推進優勢企業境外并購。
第五,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提高行業國際化質量和水平。要進一步理順對外開放與產業安全、平衡貿易順差與拓展國際市場的關系。擴大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不斷優化對外貿易結構。積極妥善地避免和應對國際經貿摩擦,實質性地支持配合企業介入國際貿易訴訟。大力開展國際行業組織間的合作交流,主動參與新一輪國際產業分工,全方位地爭取國際地位和話語權,為中國裝備走向世界、服務世界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