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邑旅游:老文化提振發展新氣象
發布日期: 2011-11-30 稿件來源:網絡 發布:提俊男 閱讀次數:2356 次
今年以來,山東省臨邑縣共接待游客27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800萬元,全縣餐飲業營業額上升了35%。對旅游產業來說,青山綠水無疑具有先天優勢。無山無水的臨邑,如何突破自身短板
培植文化產業
“臨邑是東漢‘擊鼓罵曹’的辭賦家禰衡、唐朝大詩人孟郊、明末著名書法家邢侗等歷史名人的故里,也是全國著名書法家、書畫鑒定家段成桂,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歌唱家朱明瑛等當代名人的家鄉,同時獲得了中國書畫之鄉、中國書法之鄉兩項殊榮,一勾勾劇種和德平秧歌分別被列為國家和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形態多元獨特,文化資源豐富厚重。”中共臨邑縣委書記景文新介紹說,該縣組織專家編制完成了《臨邑縣旅游總體規劃》,把發展文化旅游業放在促進經濟增長、提升核心競爭力、改善投資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使之成為濟南、德州等周邊城市居民休閑度假娛樂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同時,臨邑縣不斷豐富和拓展文化旅游內容。完成了10萬余字的《魯北重鎮——德平》和《三國禰衡傳》的編輯出版工作;修復漢代禰衡井、曹冢大墓;瞻仰明代白麟書院,凸現古城遺風。通過文化招商,投資3000萬元建設了丈八佛文化樂園和禰衡公園,眾多游客慕名而至。
“非遺”煥發新氣象
為紀念明代著名書法家邢侗,傳承邢侗文化,該縣建設了邢侗公園。目前,已投入3000余萬元,天成九洲高爾夫生態旅游、邢侗紀念館、五孔拱橋、九曲橋、鴛鴦橋、湖心亭、擬木廊架、暢敘亭、雙朋亭、環湖路等配套工程已全部完成,栽植36個品種的喬灌木1700多棵,成為魯北一處獨具魅力的園林景觀。
2006年3月,臨邑縣地方傳統曲目一勾勾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5月,該縣成立了一勾勾研究傳播中心,工作人員多次到發源地農村尋找老藝人求教,先后創作了14部一勾勾現代劇目,在基本保持傳統劇目原味的基礎上,對唱腔、唱段進行了豐富創新,伴奏樂器增添了笙、三弦、阮、琵琶等樂器,使得一勾勾曲調向歡快活潑、富于變化的方向轉化。同時,為便于管理和保護,該縣對珍貴文化遺產進行了專門的收集整理,建立了專門的檔案資料,包括文字、圖片、音像等,并編輯出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現如今,臨邑縣的15所中小學校相繼開設了一勾勾教授課程,使得傳統曲目一勾勾得以薪火相傳。
讓文化“生金吐銀”
該縣林子鎮立足省級紅壇寺森林公園萬畝槐林、明代鳳落堰、紅壇寺等歷史文化遺跡,大明護國碑等珍貴文物和3800畝濕地資源,開發觀光旅游項目。經過歷時10年的努力,已建起紅壇度假區、葦海風情區、林海攬翠區等6大區域,林區內生長著70余種植物和30多種鳥獸,被省政府批準為黃河故道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列為魯北生態游首選熱線。自2001年至今,該縣已成功舉辦了10屆槐花節,打響了臨邑的文化生態旅游品牌,并巧借花名片做好引資文章,實現招商引資總額335.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