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規劃研究與發展的若干趨勢
發布日期: 2012-03-14 稿件來源:網絡 發布:提俊男 閱讀次數:2027 次
張捷,地理學家,旅游規劃專家,文化研究專家。江蘇泰興人,1960年生于無錫,南京大學地理院教授、旅游地理與旅游規劃專業博導,南京大學旅游研究所所長。擔任國際地理聯合會(IGU)旅游休閑委員會執行委員、國際旅游研究協會(ITSA)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旅游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巖溶專業委員會委員、美國Tourism Geographies雜志編委、美國South Carolina國際旅游所兼職研究員、中國旅游協會理事、中國旅游教育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大學東方書畫藝術研究中心常務主持、美國NATIONAL GEOGRAPHIC世界遺產評價專家組專家以及多個省(江西、江蘇、山東)、市地方政府部門的旅游專家委員或咨詢顧問、國內多個大學兼職教授或兼職研究員,國際經驗實驗美學會正式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主持相關國家自然基金項目6項,國家教委優秀年輕教師基金項目及住建部科研項目4項,主持或主要參加省、市級旅游規劃項目10多項,在國內外專業刊物發表中、英文論文200多篇,學術論文CNKI統計總被引次數3600多次。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
(1)旅游地理與旅游規劃研究:長期從事旅游地理與旅游規劃研究,發表中英文論文100多篇,單篇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超過150次。其中包括旅游流模式、旅游規劃本體理論、歷史文化村鎮評價與規劃、遺產旅游規劃模式等研究。研究成果獲亞太旅游協會第5次會議等國際會議論文獎2項、全國學會級論文獎3項;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住建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優秀規劃成果二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省級優秀旅游規劃一等獎等獎項。主持完成江蘇省古運河旅游發展規劃、江蘇省沿海旅游發展規劃、江蘇省旅游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蘇州市旅游業十二五規劃等。(2)自然遺產研究:長期從事生物喀斯特作用機制及其與文物保護和風化防治研究,首次發現青藏高原特有風蝕喀斯特微形態及發育機制,研究成果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三完成人),九寨溝自然景觀成因研究被收入《九寨溝志》并被廣泛應用于九寨溝導游詞。
(3)旅游與信息地理研究:自1997年起關注旅游與信息技術領域,對國內互聯網信息地理學及旅游應用進行實證研究。
(4)書法審美及書法景觀研究:探討了書法景觀的概念并提出了書法地理學研究體系,首次對書法審美進行了實驗美學研究,并對書法景觀旅游規劃進行了系統研究和實踐,主持完成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
(5)其它人文旅游研究:包括甲骨文與殷商景觀地理、空間概念學科屬性和地理空間觀、古詩詞與地方旅游資源及其開發、民俗文化資源評價、中國傳統洞簫音樂等的研究,成果均發表于國內學術刊物。
針對中國旅游規劃發展過程中凸現出的諸多問題以及面臨的新形勢,通過從規劃基礎、規劃措施和規劃理論三個方面的剖析,筆者認為應進一步完善和深化規劃基礎,加強規劃措施對時代形勢的響應力度,并主要從規劃本體理論、景觀意向理論以及文化符號理論等方面對旅游規劃理論發展趨勢進行分析與展望,以期對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旅游規劃理論有所參考。
規劃基礎
目前旅游規劃的基礎學科研究仍存在薄弱環節,直接影響了旅游規劃的科學性。如旅游資源評價的失效性、旅游市場分析、旅游環境影響和遺產旅游資源評價等定量評價的缺乏等問題。
1.旅游資源評價
現有的旅游資源評價模型主要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多層固定權重線性評價模型,但在各項子要素齊全但單項缺乏特色構成要素時,固定權重的評價結果會出現失靈。因為人們在注意力有限的情況下,對評價體系中的某些特色因子的評價至為關鍵。針對固定權重以及線性取值的問題,筆者曾采用主成分權重優先法和敏感度轉換賦值法,對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定量評價,該方法可以有效解決以往固定權重評價決策模型中的缺陷,為將來旅游資源評價提供一種有效的參考模式。同時,關于資源評價模型,人們往往認為只要具備評價因子和權重就已經非常完善,但是這樣的模型在實踐和規劃中往往令人失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基本評價單元的等級評價賦值體系,實際上這個賦值體系往往是超出普通管理學范圍而涉及各種具體資源類型屬性(文化、歷史、非物質文化、地理、地質及生態等)的專門學問技術。因此,未來完善的旅游資源評價體系研究應該重視這一基礎內容。此外,旅游發展的資源,已經從以往的吸引物資源單一導向型走向了多元旅游產業要素資源導向型,其中土地資源也已經成為旅游發展的重要乃至限制性旅游資源,這一現象值得重視和深入研究,也值得今后規劃中進一步探索。
2.旅游市場分析
已有旅游規劃中旅游市場分析多局限于常規的市場細分,而對旅游市場定量研究仍較缺乏。如何確定專門為旅游規劃服務的旅游市場研究范式,如何形成有針對性的旅游市場細分理論及其分析模式,這些問題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而距離衰減模型和旅游流空間場效應等理論及方法為旅游市場定量分析提供了方法指引,距離衰減模式及引力模型可以有效劃分旅游客源空間結構,定量確定旅游地核心客源市場;旅游流空間場效應分析有助于探討旅游場多源點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區域旅游空間競爭性質、程度和合作的范圍及方向。常見旅游規劃用同心圓表示一級客源市場等細分市場,實際上更為有效的工具是空間潛力曲線。
3.旅游環境影響評價
傳統旅游規劃中對旅游環境影響評價以定性評價為主,缺乏定量分析手段。如何測度旅游環境影響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話題。生態足跡分析作為一種新的可持續發展的定量評價方法,為旅游環境影響評價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新的視角。生態足跡分析法可對旅游規劃的環境影響進行定量測度,分析旅游業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影響路徑以及影響因素等,可更好地引導旅游業向綠色化、低碳化發展。
4.遺產旅游
遺產旅游在我國旅游業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作為旅游資源基礎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卻缺乏完整的遺產資源評價模型。自然遺產資源方面,宏觀評價模型較多,而對基層因子如自然資源因子中地貌因子的評價相關工作極少,影響了對地貌作用的認識和旅游資源評價本身的科學性,因此自然遺產評價要整合基層因子來構建資源評價模型。文化遺產資源方面,則更多側重定性評價。衡量文化遺產價值特色的高低主要取決于評價者的主觀感受,立足于客觀數據進行評價的較少。筆者在主持建設部項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曾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構建了由價值特色和保護措施2大類6層24項指標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Delphi和AHP確定評價模型權重,建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價模型,這為未來文化遺產資源評價的研究提供了啟示。
規劃措施
旅游規劃對信息化時代與快速交通時代等新形勢的不適應,易造成旅游規劃措施對時代響應的滯后。所以未來旅游規劃中要注重對規劃措施進行不斷的更新和創新。
1.信息化
信息時代的到來對旅游業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旅游規劃必須對其足夠重視。信息化對旅游規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廣泛運用,為旅游資源保護、旅游市場信息獲取、旅游文化傳播、目的地營銷以及旅游各環節信息服務等提供重要支撐;其次,信息技術為推動旅游現代化和全面促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動力;最后,創新運用信息技術,為保障旅游信息化系統的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因此,信息化將成為未來旅游規劃創新的重要措施之一。
2.旅游與城市一體化
未來旅游規劃將更強調旅游與城市一體化發展,強調旅游與城市發展的融合,使旅游發展融入到城市整體發展中。一方面旅游業發展能為城市發展、城市復興、城市品質提升、城市空間增值提供動力,從而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與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城市為旅游業發展提供重要載體。所以強化城市休閑游憩功能、實現旅游與城市一體化發展在未來的旅游規劃中尤其重要。
3.空間結構
快速交通時代的到來以及城市空間結構的重組對旅游空間結構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對旅游空間結構的規劃要突破原有規劃中的既定規劃區域,更多從大旅游、大交通以及區域聯動的角度對旅游空間結構進行重新審視和合理規劃,突破行政區域的約束,實現旅游多贏。
規劃理論
旅游規劃理論的不成熟引發其對規劃實踐發展支撐的無力,所以未來旅游規劃理論的發展,一方面要在引進其他學科成熟理論基礎上,對規劃理論進行跨學科分析;另一方面要加強規劃本體論的研究,構建規劃基礎理論體系。
1.景觀意象導向型旅游規劃
開發和保護歷來是旅游規劃中難以協調的矛盾,尤其在遺產旅游資源的開發中更為突出。景觀意象導向型旅游規劃可以解決上述矛盾,其基本原理是:景觀意象是資源保護的基本要求和綜合目標,同時景觀意象也是旅游開發的重要旅游吸引物,通過景觀意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實證調查和分析,得出旅游地意象特征元素及其構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物質規劃和非物質文化策劃。因此景觀意向導向型規劃為解決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難題提供了方向,將成為未來旅游規劃理論研究的重點。
2.文化符號理論與文化象征景觀符號
目前旅游形象規劃仍然缺乏良好的范式,規劃更多注重經驗,其內容和具體項目大多較隨意;其它跨學科的專項規劃,如城市旅游景觀設計、環境藝術乃至城市雕塑設計,其相關規劃理論基礎仍然薄弱。而關于文化景觀中的象征性文化符號在規劃中的運用,如書法景觀等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城市旅游景觀中的規劃,將關系到中國成為世界最大旅游目的地后城市現代景觀視覺形象認同問題,因此如何對文化符號進行科學規劃,如何在旅游規劃中更好地運用傳統文化符號、如何更好地發揮其提升旅游形象的功能,將成為旅游規劃理論的重要研究方向。
3.規劃本體理論
已有對旅游規劃乃至一般規劃的研究,主要從規劃的程序、內容、目標及方案等規劃內部進行探討,而將旅游規劃作為一種現象和社會行為從外部進行宏觀審視分析的研究較為薄弱,導致在旅游規劃的價值判斷和具體規劃方案的評價范式等方面一直存在較大的學術空缺或缺陷。因此,未來對包括旅游規劃現象的本質屬性、內涵、結構、規劃過程和規劃效應機制等在內的規劃本體理論的研究重要性將更為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