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不是濟世良藥,只是阿司匹林”
“人的一生中至少要有兩次沖動:一次奮不顧身的愛情,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微博上廣為流傳的這句話觸動了很多文藝青年,在他們眼中,一場旅行就像愛情般美好,于是不少人裸辭或休學,只帶上簡單的行李就開始上路……看似浪漫又勇敢的舉動,卻隱藏著重重危機。最近一名27歲的資深驢友胡彬彬在網絡上發帖,其中細數了“說走就走”旅行中的種種弊端,告誡想靠旅行“麻痹”自我的驢友:“旅行不是濟世良藥,它只是一片阿司匹林”。
資深驢友6000字長文引網友思考旅行的意義
《旅行不是濟世良藥,它只是一片阿司匹林》是一篇長文,差不多6000多字。即便文章很長,但是不少網友都耐著性子從頭看到尾。該文在人人網和豆瓣網上都受到了強烈追捧,短短5天,僅在人人網上就吸引了7萬多次點擊量和1萬多次分享。
這篇長文的作者是一位27歲的女生胡彬彬,如今在廣州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她畢業之后為自己安排出了近一年時間的“間隔年”,專門用來旅行。“從2010年3月開始,我決心走川藏線,后來又沿著青藏線出藏,這段旅程花費了我七八個月時間。之后實習幾個月后又出發去了尼泊爾、印度和巴基斯坦,工作后又跑了新疆……”在三年斷斷續續的旅途中,她逐漸成為一名資深驢友,也在圈內結交了不少朋友。
談起這篇帖子的緣起,胡彬彬似乎很有話說。“最近在微博上看到很多年輕人聊關于旅行的話題,動輒走全國環線,不惜辭去工作,花光積蓄,好像沒走出去就是虛度青春似的。”她告訴記者,很多新驢(涉世未深的驢友)被網絡上的各地美食和美圖過度催眠,對旅行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她想借這個帖子給新驢們敲個警鐘。
發帖人回顧慘痛經歷揭開美好旅行的背面
在胡彬彬眼中,旅行解決不了任何實質性的問題,只是一種拖延癥。她舉了自己的例子:大學畢業之初沒做好工作的準備,她就借著旅行之名出去玩了一圈,當旅行結束之后,她不得不面對工作的重壓,可是心卻始終靜不下來,結果兩個月之后按捺不住又外出了一趟……“你失戀了、失意了、失業了,即使走到南極,失去的東西都不可能找回來。請強迫自己直面問題,不要用旅行麻痹自己。”
接著胡彬彬告訴了記者一樁悲劇:“當年和我一塊進藏的驢友,在納木錯回拉薩的路上遭遇車禍,結果當場死亡,那時我和朋友們送他去殯儀館火化。他的父母年紀太大無法進藏,便連最后一面都沒見著。這是我最不愿回想的慘痛經歷。”另外同行的幾位朋友也都不同程度受傷,因為沒有購買保險,所以只能打碎了牙齒往肚子里吞,“很多驢友極度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旅行是一件透支未來的事情,換言之就是,出來混總是要還的。”胡彬彬坦言自己每次旅行歸來,都要適應至少一個月左右,才能再次融入現實生活。尤其是旅行時花光了積蓄,因此回來后經常入不敷出,日子也過得非常煎熬。“有次一時興起請了三周的假期去新疆,結果回來后被扣了一個月的工資。”
建議
別讓旅行成為逃避的借口
記者在日常與驢友們聊天時發現,很多人非常享受旅途中的見聞,但是在旅行結束時卻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工作生活。小王是長春人,他不斷聽人說西藏風景的清麗脫俗,便一直想親眼目睹,去年終于去了拉薩。在游玩了一個月之后,他回家重新找工作,但是卻異常艱難,“從西藏回來,心就留在那兒了,回來怎么工作怎么心煩,跳槽了三次,現在賦閑在家,打算今年還去。”記者了解到,像小王一樣的驢友并不在少數。
對此,胡彬彬稱,讓大家不顧一切“走出去”的帖子太多了,卻鮮有人講述旅行結束以后如何“走回來”。“網絡上關于旅行的泡沫太多,很容易讓人迷失自我,很多人回來后比以前還要辛苦,還要迷茫,最終只能繼續毫無目的地流浪下去。”
她認為旅行是一片阿司匹林,應該讓人治愈心靈感冒后更熱愛生活,“想要避免這種迷茫,你一定要在走出去前做好準備,想清楚你為什么要去旅行,如果只是為了逃避現實,旅行只能幫你躲過初一,但是十五還需要自己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