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發展山區旅游壓過執行防災法律
截至7月14日晚,發生在四川省都江堰中興鎮三溪村的“7·10”特大山體滑坡已確認造成43人遇難,登記失蹤和失去聯系118人。
據當地媒體報道,發生在7月10日11時許的這場特大型高位山體滑坡共將11家農戶卷入泥石流中,而其中有8家為經營性的農家樂。這樣的情況甚至造成了災情統計的困難。
都江堰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揚杰對外通報稱,外來避暑人員流動性大,加上一些農家樂老板也在災害中遇難或失蹤失聯,很難獲得準確的情況。“因此,我們公布的遇難、失蹤或失去聯系人員的總數一直在變化”。
記者統計發現,在近年來發生的多起災害事故中,山區旅游景點往往都成為死傷最重的地區。多名防災減災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表示,近些年各地鄉村旅游業迅速發展,但另一方面,一些處在山區的旅游景點卻缺乏有效的日常管理和災害預警,以致發生災害時措手不及,甚至增加了受災風險。
預警不足
近日,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徐德明帶領工作組赴都江堰山體滑坡現場,經專家現場初步調查,估算滑體寬約300米,縱長約150米,體積超過150萬立方米。滑坡位于一自然斜坡的反傾坡地帶,出露基巖為礫巖,巖體強度大,加之植被極為茂密,災害具有很強的隱蔽性。
據專家初步分析,“5·12”汶川特大地震致使山體開裂形成震裂山體。7月8日以來的持續特大暴雨形成的坡面地表水,大量匯流滲入到震裂山體的貫通性裂縫,形成高水頭壓力,在其推動下,坡體突發高位滑動,造成房屋被掩埋。因此,該地質災害為一特殊地質和降雨條件下形成的特大型高位滑坡自然災害。
按照這一結論,當地在7月8日就已經開始了暴雨天氣,當地是否對群眾及時進行了轉移?是否及時阻止游客進山?當地官方通報稱,強降雨發生后,成都市和都江堰相繼發布了暴雨預報和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有群眾和游客還向媒體證實,7月9日晚確有鎮村干部提醒他們轉移,但由于一些主客觀原因,部分群眾、游客并沒有馬上離開。
長期在四川一帶進行災害研究的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教授鮑文,原本這幾天要前往都江堰一帶調研,但因為持續下雨,他推遲了計劃:“很多時候,我們對災害并不是沒有預警。比如天氣預報,如果持續暴雨,它就會提醒有發生泥石流的危險。但是很多人總覺得發生的幾率小,不那么敏感。”
而在國家減災委委員、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看來,預警不應該僅僅依靠民眾自覺:“最重要的就是每個地方的政府要對風險有綜合判斷。比如去年北京立交橋底下淹死人,今年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就采取措施了,所有的立交橋底下,如果水深超過30公分,民警就要采取封路的措施,把護欄打開讓車子能夠掉頭。”
“這是吃一塹長一智,但很多地方吃了塹還不長智。沒有死人,就不采取措施。”程曉陶說。
7月14日,四川省防汛減災工作緊急電視電話會議明確,各地山區特別是龍門山脈一帶的山區農家樂,汛期一律不準接待游客,其他易發山洪泥石流的類似地區,受安全威脅大的山區農家樂汛期也必須關停。
有法不依
在更多山區景點,天災并不是惟一威脅。
“這些年來,很多地方倡導發展‘溝域經濟’,就是在一些比較窮的山溝結合旅游經濟、生態農業經濟等等,吸引自駕到山里旅游的人。”程曉陶說。
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全年,鄉村旅游為都江堰市帶來游客640.19萬人次;鄉村旅游收入達12.32億元。中興鎮三溪村就是當地著名的一個鄉村旅游點,鄉村里遍布了大大小小的農家樂。
“如果沒有山洪,這肯定是一個很好的模式,但只考慮發展不考慮洪災,萬一碰上災難怎么辦呢?”程曉陶說。
“這些現象其實是有法律來約束的。我國防洪法早已明確規定,禁止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建設妨礙行洪的建筑物、構筑物,傾倒垃圾、渣土,從事影響河勢穩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礙河道行洪的活動;禁止在行洪河道內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和高稈作物。”程曉陶介紹,河道管理條例等其他相關法律也有類似的規定,但因為和老百姓迫切想致富的愿望產生了沖突,而暴雨的天氣又不是年年都有的,所以執法人員會遇到很大的阻力。
而在鮑文看來,根子不在老百姓身上。鮑文常年奔波于雅安、阿壩一帶山區。他認為,老百姓對風險的把控是盲目的,很多時候是政府在引導。“就比如說規劃,老百姓都愿意住在山上,他們吃過虧,所以住在高處,但是地方政府不讓他們住在山上,在下面修了房子讓他們下來住;包括旅游業,地方政府都支持往大發展,那老百姓自然會跑到河道邊去建農家樂”。
程曉陶認為,從我們國家災害特征看,近年來70%左右的傷亡都在山區,都是山區的泥石流、滑坡造成的。他據此建議,應該更科學地分析經濟發展與防災安全的比重。“如果我們要進一步減少傷亡的話,就要把重點放在山區,放在中小流域”。